妙手仁心护患儿,七代医脉不间断 ——访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董幼祺
在宁波,说起董氏儿科几乎家喻户晓。它以家学传承为基础,横跨三个世纪,历经七代传人,在对诸家学派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创立了“推理论病、推理论治”的学术思想,确立了一整套中医儿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2014年,董氏儿科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术类),这是我省唯一的传统医术类的“国”字号非遗项目。作为董氏儿科的第六代传人,宁波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教授董幼祺今年又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幼承家学 扛起家族传承重任1953年,董幼祺出生于董氏中医世家,从小在散发着中草药气息的家中长大,耳濡目染,儿时的他就会背诵《汤头歌》《药性赋》等中医基础课本。看到父亲白天黑夜在家里为病人搭脉开方,年幼的他自然萌生了“长大后也要像父亲一样治病救人当医生”的心愿。特制的董氏儿科传人全家福。左上穿中山装的为第五代传人董维和,右为第四代传人董廷瑶。左下为第六代传人董幼琪(中)带着第七代传人董继业(左)为患儿看病。董幼祺介绍,在董氏儿科200余年的传承历史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是第四代传人也就是他的爷爷董廷瑶。作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董廷瑶以80年的行医实践,总结出了董氏儿科临床处方用药“六字诀”:轻、巧、简、活、廉、效。由此,用药精细、方简效显,成了董氏儿科的一大特色。董幼祺说:“我的医术就是向爷爷学的。”原来,他的爷爷早年赴上海行医,后来任上海中医文献馆馆长。他跟随父亲、董氏儿科第五代传人董维和在宁波生活。董维和当年在海曙鼓楼联合诊所(现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副所长,延续董氏儿科的宁波根脉。可惜董维和因操劳过度于1972年去世,年仅53岁。当时董幼祺才刚成年,还没来得及向父亲系统学习医术。为了不让宁波的“董氏儿科”这朵中医奇葩就此凋零,宁波卫生局把19岁的董幼祺派遣到上海,让他跟随爷爷、当时名震上海滩的中医学界的泰斗人物董廷瑶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儿科。“那时我一边在上海中医班读书,一边跟着爷爷学习,从抄方子开始,到分析病例、书写医案,再到搭脉开方,一步步积累,整整跟了4年。”学成后,董幼祺回到宁波,扛起了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的重任。吃透精华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宁波,董幼祺精湛的医术早已有口皆碑,而且他的声名还远播全国各地,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地的家长常抱着患儿慕名而来,许多病人家属为了挂上他的号,凌晨两三点就排队等候。那么,“董氏儿科”真的有传说中...
2018
-
09
-
28